新闻详情
COD去除剂能用吗(为什么要使用COD去除剂)
更新时间:2025-07-17
绝大多数情况下,使用“COD去除剂”无法真正去除COD,只是干扰COD的检测,造成下降的假象。关于“COD去除剂”的成分,很多卖家也讳莫如深,直说是氧化剂的一种。但是使用COD去除剂降低COD含量在业内已不是秘密。比如工作人员在一个污水处理厂看到一台自动加药装置,但该装置既没有包含在设计方案中,也没有出现在施工图上。一问得知,由于项目处在调试期,出水还不稳定,装置用于应急,加的药剂正是“COD去除剂”。
但所谓“COD去除剂”的成分其实就是氯酸钠——一种强氧化剂。直接买氯酸钠会更便宜,但包装成COD去除剂就卖得更贵,有些商家会以此欺骗不懂行的买家。氯酸钠能使COD测量值降低的原理并不复杂。实验中常用的是CODCr法,检测的方法是在水样中加入强氧化剂重铬酸钾,高温强酸的条件下,重铬酸钾消耗越多,COD浓度越高。而加入另一种强氧化剂氯酸钠后,消耗的重铬酸钾变少,检测出的COD浓度也随之下降。
2018年,浙江工业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研究的正是这种屏蔽机理,论文写道:“该工艺能否真正去除有机物成为业内关注的疑点”。实验发现,投加氯酸钠后,虽然COD“去除率”达到了61.1%,但反应时间不对去除效果产生影响,其他类似的水质指标几乎没有发生变化,因此初步判断氯酸钠对COD测定具有掩蔽作用。论文还做了藻类的毒理学实验,发现投加氯酸钠后,电镀废水的毒性得到了加强。
氯酸钠的加入对CODCr法的确有掩蔽作用,造成假象。然而,对于氯酸钠本身并不能“一棍子打死”。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介绍,氯酸钠作为一种强氧化剂,对于处理某些难以生物降解的工业污水,是有效果的,前提是必须满足酸性条件下升温等活化条件。然而,不少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并不具备这些活化条件,即使具备,也意味着需要付出大量额外成本,因此实际使用很少。因而,“COD去除剂”只是在检测COD的实验过程中发挥了作用,所谓的“COD去除剂”,不如叫“COD屏蔽剂”。环境部通报后有人评论:购买者的动机就是为了造假,“好比是马路上遮挡车牌,既然遮挡,肯定是要违章。”
很多技术人员认为COD达标不是什么难事,尤其对生活污水来水稳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来说更是如此,那为何要使用COD去除剂呢?可能是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本就存在问题,或者后期运营不规范,抑或是遇到了处理设备运行故障、检修、停电等突发情况,但这都不能成为造假的正当理由。比如神木污水处理厂累计投加了131余吨“COD去除剂”,使用如此大规模的药剂,显然不仅仅是应急,很可能已是日常行为。还有业内人士猜测,“COD去除剂”销量如此之高,可能是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营的难言之隐。另一方面,近些年环保监管力度也不断加严,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压力不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