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中山1.9万多个入河排污口有了“身份证”(南通年底前完成60%排污口整治任务)
更新时间:2025-07-17
入河排污口作为衔接水陆的关键节点,连着河流和陆地污染源,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关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是一项大工程,也是一场硬战,更是对全市水环境治理能力的一场”大考“,如何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,实现入河排污口看得见、可测量、有监控是关键。
自2021年起,按照“有口皆查、应查尽查”要求,中山市生态环境局采取“以无人机航测+无人船搭载侧扫声呐+人工拉网式排查为主,公众问询等为辅”的排查方式,建立“天、地、水”一体化排查体系,全面摸清各类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、污水排放特征及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,为后续排污口精准整治奠定基础。在人力难以抵达的可疑排污口点位,排查队员会放出无人机,打开“天眼”观测水流,让隐藏于水面下的入河排口无所遁形。在无人机难以察觉的林下、桥下、草丛下排口,“环保铁军”会以“拉网排查”的方式,不畏艰难,实地核查,不放过任何疑点。
据介绍,“中山市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”系统和APP实现了全市19671个入河排污口的“身份证”式管理,不仅可以随时报告排污口整治工作进展,动态更新排污口情况,实现全方位信息化管理,大大提高排污口整治和监管工作效率。有了“身份证”信息,一旦发现河道排放异常,就能通过调取排污口信息,及时追溯、倒查问题,为从源头上监管污染物进入水体,推进水污染环境治理提供了信息支撑。也为深入开展重点排污口溯源,进一步细化排污口分类,落实责任、分类施策、系统治理提供了保障。
同时,2022年7月,南通市政府召开全市排污口综合整治现场推进会,全面部署推进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,坚定不移打好碧水保卫战,目前已在省内率先完成排污口排查和排污口排查审核工作。按照立行立改和长效监管相结合原则,南通市立下2023年底前完成监测、溯源和60%排污口整治任务的“军令状”。全市10个县(市、区)组织80余个现场组对全市53条河开展“拉网式”排查。综合运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航测、无人船监测和人员现场踏勘等手段,对排查范围及对象进行全面调查,实现应查尽查。
对一个排污口来说,通常会经过三级排查、多轮质控把关,以此达到排污口“身份信息”准确无误的目的。截至2022年底,南通全市共排查淮河流域排污口点位13735个,核查梳理出排污口8001个。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环境管理制度。排口整治工作带来的是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提升,2022年全市省考以上河流断面优Ⅲ比例达100%、全省第一,近岸海域水质大幅改善,优良水质比例87.2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