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池塘水质恶化的四个指标(水产养殖水质恶化的应对方法)
更新时间:2025-07-16
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,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,池塘养殖单位产量也在增大,特别在高温季节时最容易引发水质恶化,此时既是鱼类快速生长季节,又是鱼池水质难以控制和鱼类疾病高发季节,如何实现稳产、高效,调控、改良水质已成为水产养殖的关键问题。
池塘水质恶化的四个指标
一、水质恶化的原因
1.氨氮超标(>0.2毫克/升)
氨氮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残饵、鱼类排泄物及过量施肥造成的,水体水质易富营养化,水面经常出现挥之不散的泡沫,水色易老化,严重时(高温、PH值>9.0)容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。
2.硫化氢超标(>0.1毫克/升)
水质在缺氧条件下,由残饵或粪便中的硫有机物经厌氧分解而产生硫化氢。硫化氢具有强烈刺激作用,对鱼具有较强毒性。
3.亚硝酸盐超标(>0.1毫克/升)
当水质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.1毫克/升后,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类产生危害。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,鳃组织出现病变,呼吸困难,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,从而导致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。
4.PH值(≤6.0或≥9.0)
水质酸碱度决定着水体中很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过程。水中PH值的高低,是由被污染物的含量、理化性状、水中二氧化碳(CO2)与重碳酸盐的比值决定的。无论PH值的偏低或偏高,对鱼类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,是引发暴发性鱼病的关键因素。
二、水产养殖水质恶化的应对方法
1.适时开动增氧机
根据增氧机的三大功能(增氧、搅水、曝气)和池水溶氧的变化规律,合理利用增氧机,能够增加池水溶氧,改善水质,降低饵料系数。
2.定期换水和加注新水
高温季节,有水源条件的每隔半月左右加注新水一次,尽量排出底层池水,是控制有害物质浓度的最有效措施之一。视池水水质深浅,每次换水30厘米或1/4池水,并及时注入新水,在高温夏季要将池水尽可能保持在最高水位,以扩大鱼的生活空间。
3.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
使用生石灰化水泼洒,维护池水水质PH值相对稳定是精养塘水质稳定、鱼类少发病的关键之一。石灰的施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,一般1米水深每亩施用20-40斤,但偏碱性水(≥9以上)不能施用生石灰。
4.使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
向水体中泼洒芽孢杆菌、光合细菌、底质改良剂等,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、氨氮等有害物质。需特别提醒的是生物制剂在分解有害物质过程中,会增加池中耗氧量,注意安全使用。
5.花白鲢(鲢鳙鱼)套养
虽然白鲢不管钱但会管水,套养花白鲢(鲢鳙鱼)是“只有最好没有更好”的方法,加投、混养适量的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,对防止水质恶化和保持水质稳定,是最简单、最有效、最持续的良法。特别是套养有一定的白鲢,比如1亩100-300尾,基本上水质一般不会恶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