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【对比】红外法与紫外法测油仪的区别
更新时间:2025-09-12
测油仪是用于检测水体中油类物质含量的核心设备,其核心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红外法与紫外法两大类,其核心区别源于检测原理的不同,进而延伸到适用场景、检测精度、抗干扰能力等多个维度,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:
1.检测原理
红外法测油仪基于分子振动吸收,油类物质中的 C-H 键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,通过测量这些特征波长的吸光度,结合朗伯 - 比尔定律计算油类浓度,本质是针对油类物质的 “结构特征” 进行检测。
而紫外法测油仪基于分子双键的电子跃迁吸收,油类中的芳香族化合物或含有共轭双键的物质,会吸收 220-280nm 波长的紫外光,通过检测该区间的吸光度确定浓度,本质是针对油类中 “特定官能团” 的检测。
2.适用油类范围
红外法测油仪的适用性更广泛,能检测几乎所有含 C-H 键的油类物质,无论是矿物油、动植物油,还是大部分混合油,只要含有甲基、亚甲基结构,都能被有效检测。
紫外法测油仪的适用范围较窄,仅对含有芳香族化合物或共轭双键的油类敏感,比如汽油、柴油中含有的芳香烃组分,以及部分工业废水中的特定油类,对不含这类成分的纯烷烃油(如石蜡油)则无法检测,容易出现 “漏检”。
3.抗干扰能力
红外法测油仪的干扰因素更多,水样中的水分会强烈吸收红外光,直接影响 C-H 键特征峰的检测,因此必须严格脱水;同时,水样中的醇类、酚类、酯类等含 C-H 键的有机物,会与油类产生重叠吸收,导致检测结果偏高,需要通过萃取、分离等前处理步骤去除干扰,对前处理的要求较高。
紫外法测油仪的干扰主要来自水样中的其他紫外吸收物质,比如硝酸盐、亚硝酸盐、某些染料、腐殖质等,这些物质会在 220-280nm 区间产生吸收,与油类的吸收峰重叠,同样会导致结果偏高,但相比红外法,其对水分的敏感度更低,无需复杂的脱水步骤,前处理相对简单一些。
4.检测精度与准确性
红外法测油仪因能针对油类的共性结构(C-H 键)检测,且多数国家和地区将其纳入水质油类检测的国标方法(如 HJ 637-2018),经过规范的前处理后,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更强,适合作为仲裁或常规监测的标准方法。
紫外法测油仪的准确性受油类成分影响较大,不同来源的油类中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差异大,导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较差,且缺乏统一的国标方法支撑,通常更适合特定场景下的快速筛查(如突发油污事件的初步判断),而非精确的定量分析。
5.检出限与测量范围
红外法测油仪的检出限通常较低(一般可达 0.01mg/L 级别),测量范围较宽(可覆盖 0.01-100mg/L 甚至更高),能满足不同水质(如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工业废水)中低浓度至中高浓度油类的检测需求。
紫外法测油仪的检出限相对较高(一般在 0.1mg/L 级别以上),测量范围较窄,更适合中高浓度油类的快速检测,对于低浓度油类(如地表水背景值)的检测精度不足。
6.操作便捷性
红外法测油仪因需严格控制水分、去除有机干扰物,前处理步骤(如萃取、脱水、吸附除杂)复杂,耗时较长。
紫外法测油仪前处理简单,无需脱水,仅需简单萃取(或直接测定),操作更快捷,适合现场快速检测或应急监测场景。
下一篇:没有了!